Kafka
Kafka
Kafka 是什么?主要应用场景有哪些?
Kafka 是一个分布式流式处理平台。
流平台具有三个关键功能:
- 消息队列:发布和订阅消息流,这个功能类似于消息队列,这也是 Kafka 也被归类为消息队列的原因。
- 容错的持久方式存储记录消息流:Kafka 会把消息持久化到磁盘,有效避免了消息丢失的风险。
- 流式处理平台: 在消息发布的时候进行处理,Kafka 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流式处理类库。
Kafka 主要有两大应用场景:
- 消息队列:建立实时流数据管道,以可靠地在系统或应用程序之间获取数据。
- 数据处理: 构建实时的流数据处理程序来转换或处理数据流。
和其他消息队列相比,Kafka 的优势在哪里?
我们现在经常提到 Kafka 的时候就已经默认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消息队列了,我们也会经常拿它跟 RocketMQ、RabbitMQ 对比。我觉得 Kafka 相比其他消息队列主要的优势如下:
- 极致的性能:基于 Scala 和 Java 语言开发,设计中大量使用了批量处理和异步的思想,最高可以每秒处理千万级别的消息。
- 生态系统兼容性无可匹敌:Kafka 与周边生态系统的兼容性是最好的没有之一,尤其在大数据和流计算领域。
实际上在早期的时候 Kafka 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消息队列,早期的 Kafka 在消息队列领域就像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孩子一样,功能不完备并且有一些小问题比如丢失消息、不保证消息可靠性等等。当然,这也和 LinkedIn 最早开发 Kafka 用于处理海量的日志有很大关系。
随着后续的发展,这些短板都被 Kafka 逐步修复完善。所以,Kafka 作为消息队列不可靠这个说法已经过时
Kafka 核心概念
什么是 Producer、Consumer、Broker、Topic、Partition?
Kafka 将生产者发布的消息发送到 Topic(主题) 中,需要这些消息的消费者可以订阅这些 Topic(主题),如下图所示:

上面这张图也为我们引出了,Kafka 比较重要的几个概念:
- Producer(生产者) : 产生消息的一方。
- Consumer(消费者) : 消费消息的一方。
- Broker(代理) : 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 Kafka 实例。多个 Kafka Broker 组成一个 Kafka Cluster。
同时,你一定也注意到每个 Broker 中又包含了 Topic 以及 Partition 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 Topic(主题) : Producer 将消息发送到特定的主题,Consumer 通过订阅特定的 Topic(主题) 来消费消息。
- Partition(分区) : Partition 属于 Topic 的一部分。一个 Topic 可以有多个 Partition ,并且同一 Topic 下的 Partition 可以分布在不同的 Broker 上,这也就表明一个 Topic 可以横跨多个 Broker 。
Kafka 的多副本机制了解吗?带来了什么好处?
还有一点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 Kafka 为分区(Partition)引入了多副本(Replica)机制。分区(Partition)中的多个副本之间会有一个叫做 leader 的家伙,其他副本称为 follower。我们发送的消息会被发送到 leader 副本,然后 follower 副本才能从 leader 副本中拉取消息进行同步。
生产者和消费者只与 leader 副本交互。你可以理解为其他副本只是 leader 副本的拷贝,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保证消息存储的安全性。当 leader 副本发生故障时会从 follower 中选举出一个 leader,但是 follower 中如果有和 leader 同步程度达不到要求的参加不了 leader 的竞选。
Kafka 的多分区(Partition)以及多副本(Replica)机制有什么好处呢?
- Kafka 通过给特定 Topic 指定多个 Partition, 而各个 Partition 可以分布在不同的 Broker 上, 这样便能提供比较好的并发能力(负载均衡)
- Partition 可以指定对应的 Replica 数, 这也极大地提高了消息存储的安全性,提高了容灾能力,不过也相应的增加了所需要的存储空间
Kafka 如何保证消息的消费顺序?
我们在使用消息队列的过程中经常有业务场景需要严格保证消息的消费顺序,比如我们同时发了 2 个消息,这 2 个消息对应的操作分别对应的数据库操作是:
- 更改用户会员等级。
- 根据会员等级计算订单价格。
假如这两条消息的消费顺序不一样造成的最终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我们知道 Kafka 中 Partition(分区)是真正保存消息的地方,我们发送的消息都被放在了这里。而我们的 Partition(分区) 又存在于 Topic(主题) 这个概念中,并且我们可以给特定 Topic 指定多个 Partition。

每次添加消息到 Partition(分区) 的时候都会采用尾加法,如上图所示。 Kafka 只能为我们保证 Partition(分区) 中的消息有序。
一个topic对应一个Partition
消息在被追加到 Partition(分区)的时候都会分配一个特定的偏移量(offset)。Kafka 通过偏移量(offset)来保证消息在分区内的顺序性。
所以,我们就有一种很简单的保证消息消费顺序的方法:1 个 Topic 只对应一个 Partition。这样当然可以解决问题,但是破坏了 Kafka 的设计初衷。
发送消息时指定partition
Kafka 中发送 1 条消息的时候,可以指定 topic, partition, key, data(数据) 4 个参数。如果你发送消息的时候指定了 Partition 的话,所有消息都会被发送到指定的 Partition。并且,同一个 key 的消息可以保证只发送到同一个 partition,这个我们可以采用表/对象的 id 来作为 key 。
总结一下,对于如何保证 Kafka 中消息消费的顺序,有了下面两种方法:
- 1 个 Topic 只对应一个 Partition。
- (推荐)发送消息的时候指定 key/Partition。
当然不仅仅只有上面两种方法,上面两种方法是我觉得比较好理解的
注意:Kafka只能保证单个分区的顺序性消费,如果要实现多分区的顺序消费,也不是不行,但是代价太多
Kafka 如何保证消息不丢失?
生产者丢失消息的情况
生产者(Producer) 调用send
方法发送消息之后,消息可能因为网络问题并没有发送过去。
所以,我们不能默认在调用send
方法发送消息之后消息发送成功了。为了确定消息是发送成功,我们要判断消息发送的结果。但是要注意的是 Kafka 生产者(Producer) 使用 send
方法发送消息实际上是异步的操作,我们可以通过 get()
方法获取调用结果,但是这样也让它变为了同步操作,示例代码如下:
详细代码见这篇文章:Kafka 系列第三篇!10 分钟学会如何在 Spring Boot 程序中使用 Kafka 作为消息队列?
1 |
|
但是一般不推荐这么做,可以采用为其添加回调函数的形式,示例代码如下:
1 |
|
如果消息发送失败的话,我们检查失败的原因之后重新发送即可!
另外,这里推荐为 Producer 的retries
(重试次数)设置一个比较合理的值,一般是 3 ,但是为了保证消息不丢失的话一般会设置比较大一点。设置完成之后,当出现网络问题之后能够自动重试消息发送,避免消息丢失。另外,建议还要设置重试间隔,因为间隔太小的话重试的效果就不明显了,网络波动一次你 3 次一下子就重试完了。
消费者丢失消息的情况
我们知道消息在被追加到 Partition(分区)的时候都会分配一个特定的偏移量(offset)。偏移量(offset)表示 Consumer 当前消费到的 Partition(分区)的所在的位置。Kafka 通过偏移量(offset)可以保证消息在分区内的顺序性
当消费者拉取到了分区的某个消息之后,消费者会自动提交了 offset。自动提交的话会有一个问题,试想一下,当消费者刚拿到这个消息准备进行真正消费的时候,突然挂掉了,消息实际上并没有被消费,但是 offset 却被自动提交了。
解决办法也比较粗暴,我们手动关闭自动提交 offset,每次在真正消费完消息之后再自己手动提交 offset 。 但是,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发现,这样会带来消息被重新消费的问题。比如你刚刚消费完消息之后,还没提交 offset,结果自己挂掉了,那么这个消息理论上就会被消费两次。
Kafka 弄丢了消息
我们知道 Kafka 为分区(Partition)引入了多副本(Replica)机制。分区(Partition)中的多个副本之间会有一个叫做 leader 的家伙,其他副本称为 follower。
我们发送的消息会被发送到 leader 副本,然后 follower 副本才能从 leader 副本中拉取消息进行同步。生产者和消费者只与 leader 副本交互。你可以理解为其他副本只是 leader 副本的拷贝,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保证消息存储的安全性。
如果保证高可用
试想一种情况:假如 leader 副本所在的 broker 突然挂掉,那么就要从 follower 副本重新选出一个 leader ,但是 leader 的数据还有一些没有被 follower 副本的同步的话,就会造成消息丢失。
设置 acks = all
解决办法就是我们设置 acks = all。acks 是 Kafka 生产者(Producer) 很重要的一个参数。
acks 的默认值即为 1,代表我们的消息被 leader 副本接收之后就算被成功发送。当我们配置 acks = all 表示只有所有 ISR 列表的副本全部收到消息时,生产者才会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的响应. 这种模式是最高级别的,也是最安全的,可以确保不止一个 Broker 接收到了消息. 该模式的延迟会很高。
设置 replication.factor >= 3
为了保证 leader 副本能有 follower 副本能同步消息,我们一般会为 topic 设置 replication.factor >= 3。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 分区(partition) 至少有 3 个副本。虽然造成了数据冗余,但是带来了数据的安全性。
设置 min.insync.replicas > 1
一般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设置 min.insync.replicas> 1 ,这样配置代表消息至少要被写入到 2 个副本才算是被成功发送。min.insync.replicas 的默认值为 1 ,在实际生产中应尽量避免默认值 1。
但是,为了保证整个 Kafka 服务的高可用性,你需要确保 replication.factor > min.insync.replicas 。为什么呢?设想一下假如两者相等的话,只要是有一个副本挂掉,整个分区就无法正常工作了。这明显违反高可用性,一般推荐设置成 replication.factor = min.insync.replicas + 1。
设置 unclean.leader.election.enable = false
Kafka 0.11.0.0 版本开始 unclean.leader.election.enable 参数的默认值由原来的 true 改为 false
我们最开始也说了我们发送的消息会被发送到 leader 副本,然后 follower 副本才能从 leader 副本中拉取消息进行同步。多个 follower 副本之间的消息同步情况不一样,当我们配置了 unclean.leader.election.enable = false 的话,当 leader 副本发生故障时就不会从 follower 副本中和 leader 同步程度达不到要求的副本中选择出 leader ,这样降低了消息丢失的可能性
Kafka 重试机制
在 Kafka 如何保证消息不丢失这里,我们提到了 Kafka 的重试机制。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重要,我们这里再来详细介绍一下。
网上关于 Spring Kafka 的默认重试机制文章很多,但大多都是过时的,和实际运行结果完全不一样。以下是根据 spring-kafka-2.9.3 源码重新梳理一下。
消费失败会怎么样?
在消费过程中,当其中一个消息消费异常时,会不会卡住后续队列消息的消费?这样业务岂不是卡住了?
生产者代码:
1 |
|
消费者消代码:
1 |
|
在默认配置下,当消费异常会进行重试,重试多次后会跳过当前消息,继续进行后续消息的消费,不会一直卡在当前消息。下面是一段消费的日志,可以看出当 test-0@95
重试多次后会被跳过。
1 |
|
因此,即使某个消息消费异常,Kafka 消费者仍然能够继续消费后续的消息,不会一直卡在当前消息,保证了业务的正常进行。
默认会重试多少次?
默认配置下,消费异常会进行重试,重试次数是多少, 重试是否有时间间隔?
看源码 FailedRecordTracker
类有个 recovered
函数,返回 Boolean 值判断是否要进行重试,下面是这个函数中判断是否重试的逻辑:
1 |
|
其中, BackOffExecution.STOP
的值为 -1。
1 |
|
nextBackOff
的值调用 BackOff
类的 nextBackOff()
函数。如果当前执行次数大于最大执行次数则返回 STOP
,既超过这个最大执行次数后才会停止重试。
1 |
|
那么这个 getMaxAttempts
的值又是多少呢?回到最开始,当执行出错会进入 DefaultErrorHandler
。DefaultErrorHandler
默认的构造函数是:
1 |
|
SeekUtils.DEFAULT_BACK_OFF
定义的是:
1 |
|
DEFAULT_MAX_FAILURES
的值是 10,currentAttempts
从 0 到 9,所以总共会执行 10 次,每次重试的时间间隔为 0。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Kafka 消费者在默认配置下会进行最多 10 次 的重试,每次重试的时间间隔为 0,即立即进行重试。如果在 10 次重试后仍然无法成功消费消息,则不再进行重试,消息将被视为消费失败。
如何自定义重试次数以及时间间隔?
从上面的代码可以知道,默认错误处理器的重试次数以及时间间隔是由 FixedBackOff
控制的,FixedBackOff
是 DefaultErrorHandler
初始化时默认的。所以自定义重试次数以及时间间隔,只需要在 DefaultErrorHandler
初始化的时候传入自定义的 FixedBackOff
即可。重新实现一个 KafkaListenerContainerFactory
,调用 setCommonErrorHandler
设置新的自定义的错误处理器就可以实现。
1 |
|
如何在重试失败后进行告警?
自定义重试失败后逻辑,需要手动实现,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重写 DefaultErrorHandler
的 handleRemaining
函数,加上自定义的告警等操作。
当达到最大重试次数后,数据会直接被跳过,继续向后进行。当代码修复后,如何重新消费这些重试失败的数据呢?
死信队列(Dead Letter Queue,简称 DLQ) 是消息中间件中的一种特殊队列。它主要用于处理无法被消费者正确处理的消息,通常是因为消息格式错误、处理失败、消费超时等情况导致的消息被”丢弃”或”死亡”的情况。当消息进入队列后,消费者会尝试处理它。如果处理失败,或者超过一定的重试次数仍无法被成功处理,消息可以发送到死信队列中,而不是被永久性地丢弃。在死信队列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处理这些无法正常消费的消息,以便定位问题、修复错误,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RetryableTopic
是 Spring Kafka 中的一个注解,它用于配置某个 Topic 支持消息重试,更推荐使用这个注解来完成重试。
1 |
|
当达到最大重试次数后,如果仍然无法成功处理消息,消息会被发送到对应的死信队列中。对于死信队列的处理,既可以用 @DltHandler
处理,也可以使用 @KafkaListener
重新消费。
Kafka为什么这么快?
参考:Kafka性能篇:为何Kafka这么”快”?-腾讯云开发者社区-腾讯云 (tencent.com)
顺序写入:顺序写入时,磁盘写入头不需要在磁盘上频繁移动来寻找写入位置,因为所有数据都按照顺序追加到磁盘末尾。这大大减少了磁盘寻址时间,提高了写入效率。
page cache:producer 生产消息到 Broker 时,Broker 会使用 pwrite()系统调用按偏移量写入数据,此时数据都会先写入 page cachec,consumer 消费消息时,Broker 使用 sendfile()系统调用,零拷贝地将数据从 page cache 传输到 broker 的 Socket buffer,再通过网络传输。因此如果 Kafka producer 的生产速率与 consumer 的消费速率相差不大,那么就能几乎只靠对 broker page cache 的读写完成整个生产-消费过程,磁盘访问非常少。
零拷贝技术:Kafka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了Zero-Copy技术,减少了一次系统调用(两次上下文切换),由sendfile代替read和write,数据拷贝减少1次,数据直接由内核缓冲区传送到socket缓冲区。降低了CPU的消耗,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批量处理:Kafka在写入数据时,会将多个消息批量写入磁盘。这种批量操作减少了磁盘I/O的次数,进一步提高了写入性能。
压缩:同时Kafka 支持多种压缩算法:lz4、snappy、gzip。Kafka 2.1.0 正式支持 ZStandard(Facebook 开源的压缩算法,旨在提供超高的压缩比)。Producer、Broker 和 Consumer 使用相同的压缩算法,在 producer 向 Broker 写入数据,Consumer 向 Broker 读取数据时甚至可以不用解压缩,最终在 Consumer Poll 到消息时才解压,这样节省了大量的网络和磁盘开销。
分区与并行处理:Kafka通过将数据分散存储在多个分区中,实现了数据的并行处理。每个分区都是一个有序的、不可变的消息序列,可以独立地被消费者读取和处理。这种设计极大地提高了Kafka的吞吐量。
网络模型:Kafka 自己实现了网络模型做 RPC。底层基于 Java NIO,采用和 Netty 一样的 Reactor线程模型。针对传统阻塞 IO模型的两个问题,Reactor 模型基于池化思想,避免为每个连接创建线程,连接完成后将业务处理交给线程池处理;基于IO复用模型,多个连接共用同一个阻塞对象,不用等待所有的连接。遍历到有新数据可以处理时,操作系统会通知程序,线程跳出阻塞状态,进行业务逻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