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基础
4-项目管理基础
项目管理的目标
①限定时间内;
②限定的成本;
③在要求的质量水平上;
④高效使用资源;
⑤获取客户认可。
项目管理的过程组与活动
过程组:①项目启动; ②项目计划;③项目执行;④项目跟踪与控制;⑤项目收尾。
活动:①计划制定;②团队管理;③成本控制;④质量保障;⑤度量;⑥过程管理;⑦进度跟踪与控制; ⑧风险管理;⑨配置管理。
团队结构
①主程序员团队
指定技术出色的一人为主程序员带领团队完成任务。主程序员完成总体构思和设计,然后分配任务给其他团队成员,并监督,验收和整合其他成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兼收整)
主程序员团队的优缺点都体现在以主程序员为主的交流路径上
优点:工作效率高
缺点:如果项目复杂,主程序员的能力成为瓶颈,团队主动性低
②民主团队
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管理,计划项目过程,没有明确的作为技术领导,所有团队成员都可以在机子擅长的领域担任技术领导。
优点:团队主动性积极性高
缺点:交流成本高,容易陷入思想混乱
③开放团队
团队成员都是有创造性的产品开发者,使用黑箱管理方式。
优点:团队主动性,创造性高
缺点:项目进展没有可视度
典型团队建设的措施
①建立团队章程:确立共同目标和追求,团队结构分工,任务,规则与约束
②持续成功:团队活动,设置小里程碑
③和谐沟通:建立开放的环境,要有制度保障,双向交流
④避免团队杀手:避免防范式管理,官僚主义,地理分散,时间分割,产品质量降低,虚假的最后时期,小圈子控制
质量属性
选用系统的某些质量要素进行量化处理,建立质量特征,这些特征被称为质量属性。
①功能性:软件功能的完备性,正确性,安全性等
②可靠性:软件产品维持规定性能水平的能力。
③易用性:用户使用软件所花费的努力及对其的评价。
④效率:限定的时间或限定的资源执行指定功能的能力。
⑤可维护性:修正缺陷,改进功能或适应环境而修改软件的容易程度。
⑥可移植性:从一种软件或环境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环境的容易程度。
质量模型
从质量属性中选择⼀些能够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的特征集,它们被称为质量模型
质量验证/保障的方法:
评审:由作者之外的同行专家来检查系统问题。
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
质量度量:用数字量化的方式描述软件产品。
测度、测量和度量的区别
测度:为了描述软件产品而提供的定量指标。(是对事实的直接反映,如代码行数)
测量:进行测度的活动。
度量:软件产品在特定属性上的量化测度程度(基于众多测度的相对分析,如平均代码行数,最大代码行数等多个度量)
(指标,活动,程度)
质量保障各阶段的活动
①需求开发阶段:1.需求评审;2.需求度量。(无测试)
②建立体系结构阶段:1.体系结构评审;2.集成测试。(无度量)
③详细设计阶段:1.详细设计评审;2.设计度量;3.集成测试。
④实现(构造阶段):1.代码评审;2.代码度量;3.测试。
⑤测试阶段:1.测试;2.测试度量。(无评审)
典型评审过程的六个阶段
①规划阶段:制定审查计划,会议的次数,时间地点人员
②总体部署阶段 :描述待审查材料内容,审查目标
③准备阶段:审查人员各自执行检查任务
④审查会议阶段:通过会议讨论识别,分类发现的错误
⑤返工阶段:修复发现的缺陷
⑥跟踪阶段:确认发现的问题都得到解决
(归属准会反跟踪)
配置管理
将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制品及其变更纳入管理和监控,保证了在不影响开发活动协同的情况下有效处理变更。
配置项
需要进行配置管理的软件开发制品,包括最终制品和中间制品,包括各类管理文档、评审记录与文档、软件文档、源码及其可执行码、运行所需的系统软件和支持软件以及相关数据等。
基线
已经经过正式评审的规格说明或制品,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发的基础,并且只有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过程才能变更。
软件配置管理的活动
①标识配置项:为配置项添加标识,说明配置项的特征的等信息
②版本管理:给每一个配置项设置一个版本号,并在变更时更新版本号
③变更控制:以可控的,一致的方式进行变更处理
④配置审计:确定一个项目满足需求的功能和物理特征的程度
⑤状态报告:标识、收集和维持演化中的配置状态信息。
⑥软件发布管理:将软件配置项发布
(标本控制态发布)
什么是变更控制
以可控、一致的方式进行变更处理,包括对变更的评估、协调、批准或拒绝、实现和验证,以一种可控制的严格方式来执行变更。
变更控制的过程
①提请者提请变更。
②接收者接受变更请求。
③评估者进行变更评估,以正式的文档的方式提交给变更控制委员会。
④控制委员会进行变更决策,批准或拒绝变更。
⑤修改者执行变更;
⑥验证者验证变更。
